天才一秒记住【新棉花糖小说】地址:xmhtxs.com
至于纪纲知道沈远宜的存在同样不重要,适当的给纪纲和蒋瓛透露还有一条他们不知道的情报线是有必要的。
这就是限制他们的枷锁,不至于让这两人变成脱了缰的野马,这两个人的能力是有的,不然不可能分别得到洪武、永乐两位大帝的重用。
最后他们是替死鬼也好,阴谋作乱也罢,他并不在意,毕竟那些事儿还没发生,他在意的是尽量让两人知道敬畏,以后用到几人的地方太多了。
三条线各有各的作用,相辅相成互相监督,服务于他。
朱允熥的设想里,暗中情报机构是两个,纪纲和沈远宜这边,沈远宜适不适合经营情报战线,到时候再看。
纪纲负责官员监督,各府县都要纳入监督体系,改革官员俸禄后还要监督贪污受贿。
现有俸禄确实过低,可哪怕提高到那个程度都避免不了腐化问题,贪欲是无穷的,只不过有些人能保持初心压制贪欲,有些人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他可不想出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情况发生,虽然不能根治,最大限度拔出贪官污吏还是可以的。
同样纪纲个的这条线只有奏报权,没有审讯权,审讯权归刑部。
他们只需要提供证据即可,这里面的操作规程朱允熥还没理顺。
沈远宜这一条线主要针对民意,地方性的特殊问题,官员不作为,士绅欺行霸市、欺压百姓这些方面。
朱允熥还有引导舆论的想法,现在的大明底层百姓的舆论掌握在士绅手里,大明的布告传到地方,大多数百姓不识字,所以读书人和士绅掌握了解释权。
这不利于他以后的改革,只要他推出官绅一体纳粮,士绅和读书人肯定不愿意,毕竟免税多好?
再有百姓为了避税挂靠在他们名下,时间一长,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霸占田亩。
因为鱼鳞图册上注明的是他的土地,只有这样投机分子才能合理避税,但凡士绅想侵吞田产,百姓告官都没用。
士绅一体纳粮肯定会遭到文武士绅的强烈反对,这时候想把这个件事情顺利推行下去,百姓的支持至关重要。
否则政策被歪曲解读,百姓被煽动起来造成民变,那就大事不妙了。
勋贵这边还好办,他们无外乎要钱,商会成立后把这些人纳入里面,占据股份,到时候让他们纳粮的难度应该会降低很多。
文官不一样,他们又当又立,家里的下人经商赚取银钱,他们表现的鄙视商人,压制商业繁荣。
所以舆论是很多改革的利器,朱允熥甚至认为只要他取得舆论的引导权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能促进人口增长,为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势必要推行。
现在的文官还没有彻底僵化,建国初期是最好推行改革的时候,他爷爷估计也会支持这个决定,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一般不会拒绝。
明初读书人缺乏,为了鼓励读书人朱元璋才给了这么多的优待,现在已经立国二十五年有余,文风开始兴盛,朱元璋那边的阻力会减少不少。
他现在需要的是个契机,这个契机很重要,为了让朱元璋下定决心,他把这个契机放在孔家身上。
这还是见到孔讷的时候临时起意的,因为他想起张岱的记载。
“大明天下三户:孔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孔自然指孔子后裔,张指的是龙虎山天师张道陵后裔。
北孔南张,都是承袭千年的超级贵族,山东曲阜十之八九田产均为孔家所有,曲阜只知衍圣公,不知朱皇帝。
这是朱允熥前世了解到的一些信息,甚至传言当代衍圣公不是孔子血脉,据野史记载蒙古人入关后推行的一项两人发指的政策,新婚娘子出嫁要送到蒙古保长家里呆三天。
蒙古保长享受“初夜权”,元朝的时候出生的第一个孩子都要摔死,保证汉家血脉,这只是野史传说下来的,正史并不承认。
朱允熥持保留意见,无风不起浪,可能没有这么夸张,事肯定是存在的,要不然不会留下这样的野史传说。
不管怎么样都是华夏民族,可现在这一点不是不能拿来当做攻击孔家血统的工具。
这些都需要舆论引导起来,到时候朝廷才能名正言顺的介入调查,只要把孔家作为调查对象,那肯定会触怒朱元璋这是不可置疑的。
朱元璋要是知道孔家鱼肉乡里,欺行霸市、曲阜成为国中之国,能忍得住才怪。
曲阜孔家被拿下并不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弹,他们在意的是儒学地位,不是孔家。
南宋的时候就有北孔南孔之分,扶持南孔照样能让读书人满意。
所以沈远宜这边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纪纲和蒋瓛。
至于蒋瓛的锦衣卫现在是明面上的,每次上朝少不了弹劾锦衣卫的官员,孔家的事准备让蒋瓛去调查,等他登基,文官肯定会上奏废除锦衣卫。
锦衣卫现在是大臣的眼中钉肉中刺,废除锦衣卫符合大臣的利益,新皇登基肯定要大赦天下。
朱允熥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皇帝过生日大赦天下,这一项必须废除,罪犯就是罪犯,不能因为皇帝所谓的仁大赦天下。
不让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那犯罪的代价也太低了,大明律就是要让好人的安全得到保障,而不是让恶人犯罪的成本降低。
不过为了彰显所谓仁德,表面废除锦衣卫,换个名字就叫“大明安全部”转为对外,蒋瓛能力够,为了转移改革矛盾,到时肯定要拓展空间,锦衣卫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了。
这是朱允熥对以后情报机构的设想,同时三个情报部门处于相互监督状态,不能让任何一支失控,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强化,。
改革计划里阻力最大的在他成为皇太孙的时候就要展开了,利用朱元璋的虎威压制群臣,准备工作从现在就要开始了。
至于朱允炆?投靠他的赵勉、周德兴都有问题,择机掀开这些人的面纱够他喝一壶的,虽然不至于失去圣心,可胜利的天平会向他倾斜的。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这就是优势所在,还有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就要润泽无声,以势压人那一套不好使。
朱允炆现在就在走以势压人那一套,看看拉拢的人从六部尚书已经占据三个了。
纪纲奏报,很多中下层文官逐渐汇集到淮王府,说是讨论学问,反倒是朱棣那边收效甚微。
朱棣只是防范对象,朱允炆才是当前重点,集会次数多了起来,不知道又在酝酿什么大事儿,估计朱允炆出关之日就是朱允炆攻击来临之时吧!
他这边除了勋贵不法之事,还真没多少破绽,朱允炆那边的第一个雷他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朱允炆出关了。
《人在大明,嫡孙逆袭》转载请注明来源:新棉花糖小说xmht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