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凡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新棉花糖小说xmht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是一场残酷无比、竞争激烈的淘汰赛,唯有那些拥有坚定信念、顽强毅力并能一直坚守到最终时刻之人,方可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朱元璋的两位邻居——张士诚与陈友谅。
张士诚小名九四,字确卿,年号天佑,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是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
自幼跟随父母,艰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品性。
19岁时,与三个弟弟一同靠运盐维持生计,期间不断遭受关卡勒索以及盐商地主的欺压,心中反抗的火苗逐渐燃起。
至正十三年正月,张士诚与弟弟们以及张天骐、吕珍等人秘密聚合,共商起义大事,立誓反抗暴虐的元廷。
次日,他们果断采取行动,击杀白驹闸的守兵,焚烧盐课司署。紧接着召集数百名煎盐工人,手持扁担、铁叉,分两路朝草堰进军。
在丁溪,张士诚遇到了地主刘子仁的武装拦截。战斗中,张士义不幸中箭身亡,张士诚迅速重新组织队伍与刘子仁激烈战斗,最终将刘子仁打得狼狈逃窜。
胜利后,张士诚率领队伍直奔兴化戴窑,获得了当地贫苦窑丁和百姓的热烈拥戴,队伍迅速扩充至千余人。
三月,张士诚率领部下攻下泰州,这一英勇之举震惊了元廷。
元廷派高邮知府李齐前来招安,张士诚拒绝了招安。随后,元廷又派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进驻泰州,妄图借张士诚之手消灭其他起义军,但被张士诚识破并处决,随后他攻下兴化。
元廷见招安和阴谋都未能达到目的,又试图以“万户告身”再次招安张士诚,但被张士诚拒绝。元廷无奈之下,只得派兵进行镇压。张士诚率领水陆大军一举攻克高邮、宝应,占据了淮南的全部地区。
占领平江后,张士诚立刻展开了政治和军事行动,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招募人才,联系其他起义军,收集物资,修建城池和水利设施,巩固防御。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城人。公元1320年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他的爷爷原本姓谢,后来入赘到了陈家当上门女婿,就改姓陈。
陈友谅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可以说陈家算是一个小康家庭。陈友谅也从小习文学武,长大后还担任过任县里的小吏。
至正十五年,倪文俊率领天完红巾军陆续攻克沔阳、武昌、汉阳等地,帮助天完政权走出困境。胸怀大志、不甘于小吏的陈友谅也加入红巾军的大部队,因为他能识文断字,还做过小官,因此受到倪文俊的重用。
一直因为作战勇猛、果断,最后就被提为元帅。徐寿辉这个政权叫天完政权,他是元朝的上面加一个天,就是天一定要亡到元朝,这个名字取得比较奇葩。
陈友谅最后取代了徐寿辉成为了大元天完政权的首领,最后再改造,把天王政权就改成大汉。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陈友谅可谓是个彻头彻尾、毫无道义可言之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亦是个果敢坚毅、勇于担当之辈。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建立的大汉国之年号被命名为“大义”。
如此行径,着实令人咋舌。一个犯下弑君篡位这般大逆不道之罪的人,竟敢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这无疑向世人昭示:陈友谅压根儿就是个不守规矩、蔑视游戏规则之人。
在他眼中,所谓的仁义道德皆是虚无缥缈、一文不值的东西罢了。你们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们,不是对弑君之行深恶痛绝吗?哼,那好,我偏要让你们好好瞧瞧,我的年号便是“大义”!
然而,这样的人物无疑是极难应对的,如果想要跟这种人打交道,寻常君子的手段肯定行不通,循规蹈矩更是不可能成功。
朱元璋打下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强敌不容小觑。他俩都不是吃素的,谁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虽然朱元璋当时还比较弱,但也不能小瞧他。
从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开始,两边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场。
这天,朱元璋和朱标在书房里谈话,朱标问朱元璋对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看法。
朱元璋放下棋子,沉思片刻后说:“张士诚善守不善攻,若能利用其保守心态,诱其分散兵力,必能一击致命。”
接着朱元璋分析陈友谅,“陈友谅则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宜以计谋牵制,使其疲于奔命,再伺机一举破之。”
朱元璋看着年幼的朱标,语重心长地说:“张士诚胆小如鼠,无大志;陈友谅野心勃勃,却又残暴不仁。”
朱标眉头紧锁,提出自己的见解:“张士诚虽无大志,却能保一方安宁;陈友谅虽残暴,但其军队勇猛,不可小觑。”
朱元璋点头认可,继续分析道:“张士诚宜以安抚为主,陈友谅则需以智取胜。”
朱元璋轻抚朱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张士诚胆小如鼠,陈友谅则心狠手辣。”
朱标深以为然,补充道:“张士诚虽有城池之固,但无进取之心;陈友谅虽勇,却无仁义之德。”
朱元璋微微点头,继续分析:“张士诚若能联合陈友谅,或许能与我抗衡,但他们各怀鬼胎,必不能长久。”
朱标领悟道:“父亲英明,我们应乘其内乱,一举拿下。”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然后说道:“咱决定立即部署,准备一举击破张士诚和陈友谅。”
朱标听后点头称是,二人的对话透露出父子间深厚的信任与默契,以及朱元璋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本色。
可是,事情却往往不如人愿,朱元璋本来人手就不够,这时候还倒霉事一桩接一桩。
这不,至正二十一年四月的一天,正在安丰的朱元璋突然获悉一个惊人的消息,诸全守将、枢密院判官谢再兴竟然叛变了!他率领自己的军队,一路直奔绍兴,投靠了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
这对朱元璋而言,犹如当头一棒。朱元璋惊愕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只因谢再兴并非寻常之人。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得力部将,更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这谢再兴的叛逃实在太过突然,此前毫无征兆!
就在叛逃的前一年,谢再兴可是朱元璋安插在浙江军中的重要将领,负责镇守诸全州。当时张士诚派遣大将吕珍领兵攻打浙江,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负责浙江防务,领兵与吕珍的十万大军抗衡。
这整个过程中啊,双方是有输有赢,谢再兴在战争里可是立了大功的。在吕珍攻打诸全州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与援军将领胡德济紧密合作,巧妙地策划并发动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反击战。
谢再兴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军,将围攻诸全州的张士诚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这场胜利不仅成功守住了城池,更为朱元璋的势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然而,世事难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距离那场辉煌胜利还未满一年,谢再兴竟然叛逃到了张士诚一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犹如晴天霹雳,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猝不及防。一时之间,局势陷入了混乱和迷茫之中。
面对如此艰难之境,朱元璋深知必须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了。他深思熟虑,权衡着各种可能的选择和后果。此决定关乎他的未来、军队的命运乃至整个战局的走向。
朱元璋深知,一旦选错,或将招致无法挽回的失败;但若选对,或许就能逆境而上,迎来转机。
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他挺直身躯,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心中已有明确方向,接下来便是付诸行动之时了……
朱元璋对张士诚深感无奈,心中不禁暗自思忖:“我不过占据了些许之地,张士诚这家伙为何总是与我过不去呢?”
此时此刻,朱元璋头疼欲裂,焦虑不安。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他也感到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朱元璋回到应天后,无奈看着来安慰他的朱标。只能抱着侥幸心理试探性地向朱标问道:“标儿,你说说看,咱们现在该如何应对?”
朱标深知此事关系重大,需要冷静思考。稍稍沉思片刻后,朱标沉稳地回答道:“爹,依我之见,目前暂且不宜草率行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彻底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谢再兴叛变的真正原因。只有在掌握全面情况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在此之前,不妨将此事搁置一旁,以免因冲动而导致更多的损失。”
朱标坚信,只有通过深入调查和理性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朱元璋也是没办法,只好按照朱标给出建议。开始对这件事情展开调查,慢慢的等待事情的转机。
没过多久,事情终于调查清楚,正如朱标所料想的那样。谢再兴并没有投降张士诚,而是在不久之后回来。
经过谢再兴的讲述才知道,谢再兴中了张士诚的计谋,说朱元璋被围困在绍兴。
谢再兴就急忙赶去救援,后来经过探子回报,谢再兴知道中计了。这时候的张士诚散布谣言,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谢再兴也很害怕朱元璋对自己。但最终还是回来向朱元璋请罪,并解释了这件事情的经过。
朱标劝住了朱元璋,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